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宗教與人生
[打印本頁]
作者:
kimeko1102
時間:
2013-6-22 14:58
標題:
宗教與人生
一、宗教的本質
1、宗教非迷信
迷信是沒有理智與經驗的根據而盲目相信。有人說:宗教是感情的,它本身缺少理智,因此越是無知的人,對宗教越熱衷。
事實上,正確的宗教是由神啟示而來的,並有神的默示,藉先知、使徒所寫的聖經作為行事為人的準則。凡事照聖經的教訓去遵行,都能體驗到神的大能與大愛,就像有聖靈與神蹟奇事的體驗。因此,從古至今,有許多的知識份子都信奉真神、查考聖經,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二千多年前,有一位使徒名叫保羅,他對所信仰的宗教充滿了熱誠、犧牲、奉獻的精神,他的感情完全根據他的理智,他說:「因為我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所以,宗教的本質是理性又富於感情,是合乎中道的行為,並非乏理智的狂熱、偏激的行為。
2、宗教非主義
主義是人對於事物、政治或問題的一種見解、主張與理想,目的是要促進國家社會制度法規的完善與增進人類屬世生活的福址。其主張與見解常隨時代環境而改變或修正,不是永遠絕對的真理。
宗教的本質是尋求神的旨意,以神的方法解決、改善人生問題,並建立神與人良好關係,藉著神的啟示指引,使人明白人生的意義與方向,開創更豐富充實的人生。
3、宗教非只勸善
有人說,宗教的目的無非勸人為善,所以不論信仰什麼宗教,其結局仍然殊途同歸。
行善是人的本分,任何宗教雖都是勸人行善,但真的宗教才有能力改變人心,使人棄惡從善。宗教的本質是要解決人生最渴望與最嚴肅的問題,那就是:「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使徒行傳十六章30節),因為宗教信仰若只注重今生,沒有來生的指望與把握,就算是比眾人更可憐。
4、宗教非只精神寄託
中國人有句話說:「衣食足而知榮辱」。人的身體從物質得飽足後,就進入精神層面,需要有榮譽感與成就感。因此,藉著讀書求知及藝術、音樂的創作與欣賞,成為陶冶性情、變化氣質的精神糧食,提高了精神生活;然而,卻無法令人心靈深處得到真正的飽足。
宗教的本質要提供人靈性的需求,就是神所賜的糧食,是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聖經說:「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飢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因此,神的話就是生命的糧,使人心靈得滿足與喜樂;神的話也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聽從神的話,就不在黑暗中徘徊、摸索、迷惘。
5、宗教非落伍消極思想
有人認為宗教乃科學發達和社會進步的障礙,隨著科學的進步,宗教遲早總要被淘汰。
其實,科學與宗教並不相衝突,因宗教是幫助人認識真神,而科學的研究,也可以從發現宇宙的奧祕裏間接認識、證明神的存在。今天,科學的發達提高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人們更需要以宗教的力量,導正自己的生活規範,遠離惡事,使社會更安定和諧。所以,科學與宗教是相輔相成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消極的人生觀。聖經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是積極主動進取的人生觀,所以,正確的宗教並非悲觀消極的思想,乃是積極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作者:
洪瑞長
時間:
2013-6-23 19:18
太棒了,魚頭大大真的是有在船揚福音!做神的工人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