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300學子攜手復育臺灣百合
[打印本頁]
作者:
藍蝶
時間:
2013-6-18 04:24
標題:
300學子攜手復育臺灣百合
作者: 黃國斌 | 臺灣時報 – 2013年6月18日 上午1:00
〔記者黃國斌大肚報導〕台灣生態學會和大肚國小,為了在大肚山上復育臺灣百合,近三百位學生從去年開始育苗,昨天在學生畢業前夕,在學校外操場親手種下台灣百合,也期許自己成為守護大肚山生態的生力軍。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楊國禎表示,臺灣百合在大肚山的花季約在六月底至七月初,到秋天時,東北季風會將百合的種子吹向遠方,逐漸枯萎的殘株則會以地下的鱗莖來度過艱困的乾季。而臺灣百合通常會出現在峭壁上或廣闊的草原中,幾乎不會出現在樹林內,因為不容易爭取到陽光,大肚山原本屬於森林環境,但因野火破壞了森林,形成草生地,造就了臺灣百合的生長環境。未來如果大肚山有機會恢復成森林,臺灣百合也將退出大肚山,而將守護土地的工作交棒給森林來進行。
此外,臺灣百合得以在大肚山世代綿延,另一個原因是山區種植甘藷,造成甘藷蝦殼天蛾也生存在大肚山上。而台灣百合雌蕊比雄蕊長,因此難以自花授粉,加上花冠是喇叭狀,一般口器短的蜜蜂、蒼蠅只能沿著他的花瓣進入底部吸取花蜜,而無法碰觸到雄蕊與雌蕊。
而台灣百合因花冠為白色,夜時發出清香,因此會在夜間吸引蛾類來授粉,而甘藷蝦殼天蛾的口器長達十五公分,而台灣百合的花冠長達十八公分,甘藷蝦殼天蛾為了吸到花蜜,必須挺身進入花朵中,進而完成授粉。一連串陰錯陽差的結合,譜出了大肚山的生態故事。
由於大肚山上台灣百合群聚盛開的場面十分壯觀,台灣生態學會和大肚國小,為了讓學生們萌生保護生態的觀念,從去年起即開始育苗,昨天三百位畢業生即在學校外操場,親手種下台灣百合,希望讓畢業生紮根在家鄉的土地上,並期許永遠守護著自己的家園。
來源雅虎新聞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