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那夜的爸爸(心得,一觀!)
[打印本頁]
作者:
太醫令
時間:
2013-6-15 20:20
標題:
那夜的爸爸(心得,一觀!)
剛自學校畢業時,東奔西跑總是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雖然拿的是大學畢業證書,學的也是熱門的大眾傳播,但是
因著個性的羞澀及嚴重的自尊心不足
所以老是拒絕於傳播媒體的門外。
再經過整整四個半月的尋尋覓覓之後,我決定瞞住對我充滿期待的家人
到一家餐廳上班。
初時,我對餐廳的輪班制度非常不能適應,常常是今天上晚班
(從下午到凌晨兩點),隔天上中班或早班(早晨七點到下午四點)
弄得飲食睡眠都極不正常。但是,漸漸地,我愛上了這樣一份時間
「不正常」的工作。因為我發現,這份常常可以把人累得跟狗一樣的勞力工作
的確可以暫時讓自己忘卻所有的不得志和解決簡單得食宿問題。
也因此常和同事們在下班後到附近的Pub玩到很晚才回家。
那天早晨七點鐘,我玩通宵未回租處,直接到餐廳去找早班的同事
同事告訴我,有個男人在等我。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
慢慢走到同事指的卡座上(餐廳十點半開始營業)
努力思索著趴在桌上一頭亂髮的中年人是誰。
他睡得很熟,全身帶著風塵樸樸的狼狽,想必是很累很累。
我莫站了兩分鐘,才慢慢從他側轉趴睡的臉上認出他來──他,就是我老爸。
原來,爸媽常打電話到租處找不到我,心裡早已懷疑我在台北
根本不是如我對他們撒謊得在一家出版社上班。前一晚,母親夢見我
半夜回到嘉義老家,在門上猛敲、求救,擔心有什麼意外,於是輾轉
從我朋友口中問出我在台北市工作的地方,老爸就頂著十二月的寒風
連夜騎著摩托車前來。騎了那麼久的車,天又那麼冷,他當然早
累得不成人形。那一刻,我第一次嚐到心碎的滋味不久,我辭了工作
到補習班補習考普考,最後,我總算得到一份讓爸媽欣慰的工作。
世上有一種愛會陪著你從出生到老去,那,就是「親情」。
---------------------------------------心得---------------------------------------
其實不論是兄弟姐妹還是家人,那份源自於血派的親情是割捨不下的!
若論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我想首推父母對小孩的愛!
像上次大地震,救難隊從土堆瓦礫中找到一個小女孩
竟是因為母親用自己的後背撐住一片倒塌的牆,讓女兒活下來!
更讓人驚訝的是,那位母親早已氣絕多時,死前唯一的執念就是救女兒!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種追悔莫及卻又痛徹心扉的體悟,實為人世間一大憾事!
故太醫令希望大家都能及時行孝,莫留遺憾!
我常覺得,如果我被稱讚了,我是應該高興!
何解?固然一部分是因為自己受到肯定
另一部分就是代表我的父母有把我教好
我希望我的父母可以因為我受到別人肯定而與有榮焉!
我想,做個讓父母驕傲又孝順的好孩子是對父母最大的回報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作者:
tton2005
時間:
2013-6-15 20:36
親情應該是世上最偉大的愛,不求回報毫無保留的付出,但我們常常把這樣的愛當成應該的,而不做任何感謝,長大了,有了孩子,開始為孩子付出後,才懂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多麼的偉大辛苦,後悔沒好好的孝順父母,但是往往都已經來不及了,後悔的思念永遠留在心中
作者:
lcctno
時間:
2013-6-15 20:39
文章中的主角 我替他的雙親高興 因為他們的孩子已長大了
作者:
tangiuanbor
時間:
2013-6-15 20:41
說的真是太好了!! 借用您的一段內容:
我希望我的父母可以因為我受到別人肯定而與有榮焉!
為人子女者, 當以靜之省思
作者:
emie1245156
時間:
2013-6-15 20:45
I大每日一帖提醒人道理
孝道...
說真的,臺灣的父母&小孩都不太會表達對彼此的牽掛之情
父母總認為嚴格就是對小孩好
小孩認為表現良好就能博得父母歡心
其實...
一句爸爸/媽媽我愛你
看似簡單
但做到的又有幾個?
或是換個方式問
你有多久沒跟家人擁抱了?
像我...
為了升上一間大學,為學測做準備
我是家裡最早出門最晚回家的那個
回到家9:30了,洗個澡出來
父母睡了,真正能陪到家人的時間能有多少?
說不定
星期一加到星期五還不到一天的時間
所以~
我把補習塞在"工作日"XD
週末好好的陪家人
否則以後上大學機會更渺茫了
作者:
WECAN1688
時間:
2013-6-16 09:41
「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因為求學離家在外,之後又因為工作,又或因為成家、養育子女種種原因,無法抽空回鄉看望父母時,卻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總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後,能奉養父母的時間,也隨之流逝。丘吾子的悲傷,誰能真正體會到呢?少年離家,可至年老回來時,一踏進家門,卻再也見不到父母了!錯過了奉養父母的機會,是人生多大的遺憾,逝去後,怎麼能追得回來呢?
《論語》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當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會有越來越多的不便,此時,正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照顧的時候。記得有一位女士,因遠嫁外地很少回家,有一次她回家時,卻發現年老的母親走路一跛一跛的。一看纔知道,原來,母親因為年紀大了,無法彎下腰來剪自己的腳指甲,使得指甲長得太長而嵌入肉裡,造成流血、流膿。當女兒看到母親這雙受傷的腳時,不禁難過得哭了,母親多麼需要她的照顧啊!於是從此,她每周都會回來看望母親一次,為母親泡腳、剪腳指甲。
在我們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纔能長大;可當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能否也陪在他們身邊,像當初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幫他們穿衣,給他們蓋被子,為他們剪指甲,挽著他們一起散步……
時光易逝,在我們還有機會盡孝時,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落雨聲...哪親像一條歌誰知影 阮越頭嘸敢聽
異鄉的我 一個人起畏寒 寂寞的雨聲 捶阮心肝
人孤單 像斷翅的鳥只 飛袂行 咁講是阮的命
故鄉的山 永遠攏站置遐 阮的心晟只有講乎山來聽
來到故鄉的海岸 景色猶原攏總無變化
當初離開是為啥 你若問阮阮心肝來疼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出社會走闖塊甲人拼輸贏 為著啥 家己嘸知影
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 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哭出聲...無人惜命命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被引用在哪些詩詞?
此句語出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
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皋魚意欲辭官返鄉照顧親人,而引用了牟融的詩句『先壟每懷風木夜,畫堂無復彩衣時。』來表達心中對已逝事物的忘懷,並追尋還在人事間的點滴。
其他尚有:
唐‧白居易‧柳公綽父子溫贈尚書右僕射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褒贈之事,則何以旌先臣德,慰後嗣心乎?』
宋‧陳亮‧祭淩存仲母夫人文:『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
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七齣:『孔子聽得皋魚哭 啼,問其故,皋魚說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或作『樹欲靜而風不寧』、『樹欲息而風不停』。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