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立報犇報聯播:大城市與小城鎮 [打印本頁]

作者: 藍蝶    時間: 2013-6-14 03:10
標題: 立報犇報聯播:大城市與小城鎮
作者: 立報犇報聯播 | 台灣立報 – 2013年6月14日 上午12:17

【專題】中國的城鎮化建設

大城市與小城鎮--

「大城市病」有無特效藥?

【本報綜合報導】霧霾、堵車、水污染、高房價、垃圾圍城……中國大陸已進入大城市病集中爆發期,小城鎮的建設或許是特效藥。

治理與危機賽跑 最大人口數屢破「上線」     如果把大陸的城市看做「重病號」,那麼交通擁堵就是腸阻塞,空氣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圍城好比惡性腫瘤,房價居高不下就是高燒不退。現在大陸不少城市,污水、糞便處理不了;綠地減少供氧少;很多資源吸收不好,消化不了;交通擁堵,一些生態主動脈被切斷。

  「藥」其實沒有少吃,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譬如北京,自1998年起,實施了以首鋼搬遷為代表的200多項防治空氣污染措施,而一個PM2.5似乎又一夜回到民國時期。

  雖然各大城市頒布了許多對策:如在交通問題上的限號、限行、提高停車收費、發展公共汽車系統、把路面拓到上百公尺寬,但「蝸牛車」依舊滿街爬行。在城市管道建設上,疏通溝渠,改造管網,但「拉鏈路」開開合合屢招民怨,一場大雨澆下,還是坐在天橋上「看海」……

  對於大陸特大城市來說,現在是治理與危機賽跑。城市治理措施雖然很多,新問題卻也層出不窮。

26年「長」出一個北京城 三大誤區加重「病情」

  英國倫敦也曾以「霧都」知名,美國紐約中心地帶至今還在堵車,墨西哥城的污染導致了「城市蜃樓」……

  城市病是世界工業化中的通病,只是中國大陸發展迅速,把這個過程縮短了,比較集中地凸顯出來。而大城市病歸根結底是「大」引起的。截至去年末,北京常住人口達2069.3萬人,是1986年的兩倍多,相當於26年就多出了一個北京城的人口。

  2011年,中國大陸的城市化率已經過半,其中相當部分人生活在大城市。資料顯示,今年3月1日,北京軌道交通全路網客運量首次突破900萬人次大關,再創歷史新高,上海地鐵日均客流量在一年前也逼近700萬,高峰限流措施頻繁。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中,每3個人中就有1個是外來人口。

  與外國相比,大陸城市建設的三大誤區加重了城市病:

——幾十年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各方面政策都向城市傾斜,城鄉之間資源嚴重失衡,城市承載力受到空前挑戰。

——按行政級別配置城鄉資源的體制,導致地域最廣而級別最低的農村難以獲得應有的發展資源。

——「攤大餅」式的粗放擴張忽視科學規劃,對長期性、功能性考慮不足,防災能力脆弱。

借力新城鎮化 大城市病求解良方 

  中國大陸的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從大陸目前狀況看,難以在一個城市內部找到解決大城市病的良方,必須用大視野來審視,譬如借力大城市外部的衛星城鎮。

  當然治療大城市本身的病症,還是需要科學的管理辦法。專家認為,以倫敦來說,減少門禁社區,住宅大樓盡可能採開放式管理,對緩解交通擁堵很有效。少些限制思維,多些服務舉措,開放、精細、疏導的思維方式考驗著當前大陸的城市管理者。

  對於那些仍然想擁入大城市的人,則應通過發展水準較高、公共設施齊全的衛星城鎮來分流。中國大陸正大力推進的城鎮化建設,成功與否就要看是否實現人口的就地轉移、就地就業。

(本文代表立報立場)

========================

你喜歡這期犇報的內容嗎?

犇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就業、民間交流,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目前全省發行量達2萬2千份,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

兩岸犇報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兩岸犇報部落格: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

FACEBOOK犇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來源雅虎新聞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