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呂清郎】
日本安倍經濟學撼動全球金融市場,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吉也不甘示弱,將歐元區政策利率降至0.5%歷史新低。儘管如此,面對外在國際情勢的驚濤駭浪,內部又有首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腰斬,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還是「穩」字當頭,新台幣雙率看來仍將維持「雙凍」格局。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新台幣利率和匯價可以用「高不成、低不就」形容,央行官方利率已連7季沒調整,重貼現率死死的「釘」在1.875%,就連被視為銀行資金成本指標的隔夜拆款利率,也僅介於0.3~0.5%狹幅整理;新台幣匯價過去一年更在29~30元之間游走。
央行貨幣政策很穩,但也很「悶」,這也是安倍經濟學推出後,企業界紛紛跳出來要求央行應該讓新台幣貶值救出口的主因,但從近日央行持續在盤中放任匯價隨國際行情漲跌,收盤前再「穩穩」把新台幣收回「動態穩定」的安全區,便可看出央行匯價政策最高指導原則,仍是一個穩字訣。
或許有人會問,台灣為什麼沒辦法有類似安倍經濟學的作法,答案其實不難,就卡在央行想求取兩全:新台幣升值不利出口競爭力和經濟,貶值又會讓全民資產變相縮水、有害內需;利率走高有害景氣復甦,走低又會引發通膨疑慮。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打著穩定的旗幟,讓雙率雙「凍」。
彭淮南常形容,台灣相較歐美日等經濟強國是一艘小船,但對照其它國家「兩岸猿聲啼不住」的紛紛出招,央行維穩至上的貨幣政策是否能帶領台灣「輕舟已過萬重山」,其實不無問號,反而是在目前的悶經濟下,央行何妨考慮一下,打破過往悶貨幣政策的思維,讓雙率由雙「凍」,轉向雙「動」。
|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