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發生A型H1N1流感時,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Research)即著手由Tom Jefferson領導評估「克流感」, 日本小兒科醫師Keiji
Hayashi投訴,批評2008年《Cochrane
Review》認為「克流感」能減少流感嚴重併發症肺炎的評估,只是依據一篇Kaiser團隊2003年的綜合分析由藥廠羅氏(Roche)出資研究,在1990年代發表的十篇臨床研究報告,其中只有二篇發表在有審查機制的醫學雜誌,其餘八篇是以摘要形式發表或根本沒正式發表。Hayashi特別指出這些沒有發表的研究,就是宣稱「克流感」能減少肺炎的依據。
1999年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核准「克流感」上市販售,適應症是治療「沒有併發症的」A型或B型流感,必須在症狀出現後兩天內服用,療效只有縮短病程1.5日。以後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還要求羅氏藥廠必須註明「克流感沒有能減少季節性、禽流感或大流行流感的住院率、死亡率或經濟損失的證據」。針對美國民眾設置專用網站,表示已善盡告知責任,避免被求償破產,另一方面又勾結學者撰寫品質低劣的臨床試驗報告,這種行徑,有兩冊權威教授著作的《On
the Take》和《The Truth about the Drug Companies》作詳細描述。
2009年12月10日出版的美國通俗雜誌《The Atlantic》Magazine刊登Shannon Brownlee和Jeanne
Lenzer撰寫的「The Truth about
Tamiflu」,質疑美國政府是否浪費15億美元購買無效藥物。台灣疾管局購買大量「克流感」,學者專家配合宣傳,讓民眾相信「克流感」是救命藥,新北市譚國榮醫師因沒使用「克流感」治病而被衛生局依涉嫌業務過失致死罪法辦,更有人主張以刑責較重的不作為殺人罪嫌論處,是世界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