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為什麼不可持續的「成功」企業越來越多
[打印本頁]
作者:
游幃翔
時間:
2012-10-28 11:54
標題:
為什麼不可持續的「成功」企業越來越多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i (10).jpg
(70.89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10-28 11:53 上傳
你的公司是否建立了具備持續價值的產品?你是更看重價值增長,還是更看重可持續增長?
在眾多的創業公司當中,不乏那種曇花一現的案例。這些公司初期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是很快就在人們的視野里消失。WP Engine創始人Jason Cohen近日在博客中發表了對這類現象的看法。
有些人總喜歡在媒體或硅谷冒充“成功企業家”,這種行為令人不齒,但卻不是他們的錯。
例如,《Fast Company》剛剛寫了一篇有關比爾‧阮(Bill Nguyen)的文章。他曾經先後7次創業,最近一次創辦了一家名叫Color的流動應用公司,最光輝的事蹟就是在尚未推出產品前就融資4100萬美元。(順便說一句,他們最終發佈的產品失敗了,公司現在也破產了。)大嘴投資人保羅‧科德羅斯基(Paul Kedrosky)對Color評價道:“這家公司已經成了一個笑點。只要到風險投資活動上說一句‘Color’,別的什麼也不用說,大家都會心領神會地笑出聲來。”
但不久前,情況卻恰恰相反。在Color正式推出產品前,曾經有人問我對這家公司作何感想。我說,我不明白他們到底要幹什麼。他們說我不懂流動。他們說的或許沒錯,但這算不上什麼解釋。
比爾‧阮是怎麼用一個模糊的創意融到4100萬美元的?因為他曾經創辦過6家成功的公司。沒錯,這個理由很好!有此背景,夫複何求?
除非,我對所謂的“成功”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他以往6次創業經歷(摘自《Fast Company》):
Forefront──1995年由CBT推動其IPO,但CBT股票1998年下跌85%,並遭遇眾多集團訴訟。
Freeloader──獲得300萬美元投資,後於1996年作價3800萬美元出售,但最終於1997年關閉。
Support.com──獲得250萬美元投資,2000年以每股32美元的價格IPO,但目前股價僅為2美元。
OneBox.com──獲得6000萬美元投資,上線18個月就作價8.5億美元賣給了J2,隨後很快崩盤。
Seven──獲得6000萬美元投資,至今仍然私有,取消了IPO計劃。
Lala──獲得3500萬美元投資,作價8000萬美元賣給 Apple ,但今年6月已經關閉。
由此不難看出他的大致發展路徑:先創辦公司,再創造可觀的股東價值,最後完蛋。
你可以說這不是阮先生的錯,而是收購者毀掉了他一手創辦的公司。難道收購者都那麼蠢嗎?當然不是。我賣掉Smart Bear後的5年,它每年的收入和利潤都在增加,即使是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依舊如此。我2005年賣掉IT WatchDogs後同樣如此。
說句廢話,那些不斷給阮先生投資的人其實一直都很理性。畢竟,在這些公司的情況急轉直下前,私募股權投資者已經賺得盆滿缽滿。阮先生知道如何在變現前延續這些公司的魔力。
事實上,這也的確是是一種魔力。來看看曾經與阮先生共事過的人是怎麼說的。順便問問你自己:他究竟是憑本事,還是靠欺騙來賺錢?
“很多銷售員都模糊了現實與潛力之間的界限,以此推進交易。比爾似乎樂在其中,完全忽視了二者之間的界限。”──《Fast Company》引用的未具名消息人士。
“他描繪了全世界最美妙的前景,但卻沒有兌現。他在贏得你支援時,擁有喬布斯一般的能力。”──Lala CEO、Color董事吉奧福‧拉爾斯頓(Geoff Ralston)。
“比爾很能說,他能把你侃暈,讓你相信他的話,相信產品很有前景。我覺得他有‘絕地武士’那樣的能力。”──Seven CEO、OneBox前CEO羅斯‧伯特(Ross Bott)
但對我來說,關鍵問題不再於欺騙,而在於丹‧萊昂斯(Dan Lyons)的一種說法:“不可持續的公司越來越多,但人們卻堅信,這些公司都是可持續的。”
**Inline Image**比爾‧阮(Bill Nguyen)曾經連續創辦過7家公司。
就像Groupon,所有人都覺得它的創意聰明絕頂,所以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山寨網站。但對該公司的投資卻無法獲得長期回報,而它給小企業帶來的好處也沒有想像得那麼好──隨便找個餐館問問就知道了。所以,他們雖然以130億美元的市值IPO,但隨後卻逐月下跌,如今只剩下四分之一。他們正在努力尋找規模龐大的新市場,以便發揮現有基礎設施的潛力。換句話說,他們又開始尋找各種機會,除非能夠找到非常合適且規模龐大的市場,否則便無法抵消成本,也無法償還以往的投資。
或者像Zynga那樣。表面看來,這是一家聰明且勢不可擋的Facebook遊戲公司,每一款產品都很成功。在某種規模水平上,他們的確獲得了財務上的成功,但我懷疑他們能否繼續推出有新意的遊戲來支撐當前的規模。當其他人在他們的領域取得成功時(例如《你畫我猜》),他們就會立刻展開收購,但這家企業的熱度和價值卻會很快縮水(例如,就在Zynga斥資2億美元收購《你畫我猜》的開發商後,其活躍用戶一個月內就減少了500萬)。這足以解釋他們的股價為何從10美元的發行價暴跌至2.43美元。
當然,這些公司跟阮先生的Color不是一回事。通過多年的發展,他們不只擁有“活躍用戶”,還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入,而且收入不斷增長,商業模式也反複得到驗証,甚至實現了規模化,而且掌控著龐大的市場。在面臨高增長企業的共同挑戰時,他們也活了下來。
他們都擁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然而,在我看來,他們的壽命恐怕比我們預想的要短得多(例如,Facebook遊戲或許只能風靡一時,而無法形成一個行業),而他們的高管和投資者對於價值增長的重視程度也遠高於可持續性(例如,Groupon正在不斷借助資本推動收入增長,這是填鴨,不是做產品。)
當然,在博客上發表這種馬後炮式的評論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另一方面,我的確看到了一些增長又快、又能夠持續發展的企業,例如HubSpot,他們的收入增長前景一目瞭然,而且可以不斷吸引和挽留用戶。又或者像Freshbooks,他們不僅擁有不俗的收入增長曲線,而且保留了令人羨慕的企業文化。SEOMoz也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對TAGFEE的堅持贏得了員工、客戶和投資者的認可。因此,即使在SEO市場不景氣的當下,這家公司依舊實現了持續的增長。Rackspace對客戶服務的追求讓他們有資格收取高價,即使收入規模已經高達10億美元,仍然能夠保持30%的年增速。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些公司中,有的一直自力更生,有的最初自力更生,後來展開融資,還有一些一開始就籌集了大筆資金。但關鍵不在於錢,而在於你想開發什麼產品。
我建立WP Engine時,就希望能夠打造一家像他們這麼優秀的企業。我們擁有30名員工、數百萬美元收入,提供Rackspace般的客戶服務(我們為每1000名用戶配備的WordPress專家在業內首屈一指),具備SEOMoz般的誠實和透明,擁有HubSpot般的內省措施,不僅著眼於營銷和增長,還看重客戶的滿意度和保留率。得益於此,我們經歷了不俗的增長,在整個過程中,我一直相信我們的模式是可持續的。
現在,輪到你來思考一下自己的公司了。你的公司是否建立了具備持續價值的產品?你是更看重價值增長,還是更看重可持續增長?你是否在營造一種公司文化,以此吸引正確的人,然後讓這些正確的人來開發正確的產品和服務?
當然,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建設一家曇花一現的企業,例如一款很酷的流動應用,同樣可以樂在其中!
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打造一家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那就要認真對待“可持續”的定義。增長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本文編譯自asmartbear
(思遠)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
*****其他-福利
第十四波 : (預計於2012.10.31發)
第十三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十二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十一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 十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 九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 八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 七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 30%(鑽石)送完為止
第 六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 五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 30%(鑽石)送完為止
第 四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 三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 二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第 一 波 :
人人回帖送鑽,機率100%(碎鑽)送完為止
**以上報告完畢**
如果可以的話,幫我評個分數或是送一多花給我^^
您的評分與鮮花,是我下次再發帖的原動力
謝謝~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