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風球遲掛遭鬧爆 矯枉過正不討好
[打印本頁]
作者:
evan800367
時間:
2012-9-4 17:12
標題:
風球遲掛遭鬧爆 矯枉過正不討好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2012823114617409.jpg
(33.85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9-4 17:12 上傳
繼“韋森特”之後,颱風“啟德”接踵而來,似要考驗澳門氣象局改善預報工作的承諾。氣象局如臨大敵,及早向公眾預警,坊間嚴陣以待;迎戰“啟德”一役,評價好壞參半。坊間認為,預報工作雖較以往有所進步,但疑有“報大數”,待檢討之處仍多,有提升空間。天氣預報重在準確性,為免受靶而矯枉過正,於社會不利。
預報冇準 社會多怨
熱帶風暴接連襲擊本澳,“啟德”是近兩個月內第三個風暴到訪小城。上月颱風“韋森特”來犯,是回歸以來首掛的9號風球,比起6月底的颱風“杜蘇芮”要兇猛得多。“韋森特”肆虐期間,市面交通尤其是北區幾近癱瘓,內港、新馬路一帶頓成澤國,多處樹木倒塌,滿目瘡痍。風聲雨聲夾雜罵聲,全城鬧爆氣象局,風球掛遲落早,令返工返學者措手不及,商戶、車主更怨風暴潮預報冇準,損失嚴重。
由於“韋森特”的發佈不及時,應急機制未發揮作用,旅客及市民紛紛抱怨。在上周的立法會質詢大會上,不少議員以此作為一項重要議題,輪番向氣象局開炮。議員吳在權指出,“韋森特”來襲,本澳反應遲鈍,例如發放的颱風資訊模糊,懸掛更高風球較鄰埠香港遲兩小時;次日取下風球的時間亦較鄰埠早了半小時,未有結合市民和商業活動的實際情況。質詢當局在懸掛或更改風球的決策上,是否與香港有差異,或技術水平和監測設施存不足?
多名議員亦認為本澳氣象部門反應較香港慢,“遲掛早落”的做法缺乏周全考慮,颱風資訊發佈籠統,缺乏準確性,對居民生活及商業活動造成影響,促請當局檢討現時的颱風資訊發放機制,予以完善。亦有議員批評氣象局墨守成規,面對颱風動態千變萬化,必要時應發出高於規定級別的預警資訊,讓市民及早做好防備。
預報誤差 亟須完善
面對各方罵聲和質疑,氣象局長馮瑞權回應稱,當局常以“未來幾小時改掛更高風球”表述,居民難掌握時間準備,已檢討並計劃調整預報內容,改為更準確的時間模式,如“未來一至二小時”等,讓社會更易理解。至於 風暴潮預報機制方面,強調整體預報的技術沒有任何問題,但承認有改善空間,會檢討並優化。
當局話音剛落,即迎來“啟德”考驗。氣象局顯然汲取了上次的經驗教訓,“啟德”離本澳尚有360公里,即於16日下午4時30分改掛3號風球,同時向公眾預警,準備當晚12時前後考慮是否需改掛更高風球,並指颱風來襲會伴隨風暴潮。
從坊間反映來看,是次氣象局確有進步,按步驟提前發佈颱風訊息,棄用“未來幾小時改掛更高風球”等含糊字眼,大致明確懸掛風球的具體時間,讓居民有所準備。期間曾發佈紅色風暴潮警告,預料內港及低窪地區將出現水浸,並將從開始預測的水浸約0.6米修正為0.2米。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長年飽受水浸之苦的內港居民接獲風暴潮訊息後即時行動起來,做足防風措施。商戶將貨物放在高位,或在店舖門口設置水閘,食店就派員工留守店內隨時應對突發情況。但實際上,此次水浸問題不大,風暴潮預報似有誤差。
預報準確 關鍵所在
有內港燈飾店店員稱,今次颱風店內沒有出現水浸,亦無任何損失。在得悉氣象局的消息後,一早做好準備,豈料這個風球沒有帶來連番暴雨,更笑言:“上次(韋森特)無準備就水浸,今次有準備卻不見蹤跡。”氣象局上次描述“韋森特”颱風的預告十分含糊,令店舖逾萬元貨品被浸壞,損失慘重,且善後工作花上一周才完成。而今次颱風預報,當局有一定改善,她希望氣象局保持這種態度,並且預報得更為準確。
氣象預報的準確度關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區政府近年已加大人力資源及設備投資,但澳門的整體預報技術仍落後於鄰近地區,坊間彈多過讚。有社會人士認為,倘澳門當局未能準確預報改掛風球的時間,可能令市民掉以輕心,或對澳門氣象局失去信心,只留意香港的預警訊息。倘市民損失嚴重時,會歸咎澳門氣象局失當,令社會怨氣加劇。
另有街坊指出,當局的預報數據經常有偏差及延誤,上次“韋森特”吹襲期間,發佈數據一改再改,加上時間倉促無法應對,不少商戶因水浸蒙受損失。雖此次預報數據有一定落差,但當局總算是提早發佈,讓居民有所準備,冀能完善數據預測,以保障居民利益。
時值颱風多發季節,民間冀當局汲取預報誤差的經驗,全面檢討目前預報方式和機制,提升預報的準確性,充分兼顧及社會民生運作。否則,有報等於冇報、遲報、早報都不得人心。
轉載:
http://jornalsisi.com/zhuantin.asp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