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外媒建議美國政府國有化Facebook
[打印本頁]
作者:
游幃翔
時間:
2012-8-21 12:08
標題:
外媒建議美國政府國有化Facebook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i (3).jpg
(45.0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8-21 12:08 上傳
導語:美國網絡雜誌Slate發表署名菲利普‧霍華德(Philip N. Howard)的文章稱,由於Facebook已經具備公共屬性,因此應當以更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該公司。然而,上市後的Facebook在隱私等方面的表現仍不盡如人意。所以,要充分發揮該公司的潛力,使之對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美國政府應當考慮將該公司收歸國有。
以下為文章全文:
隱私問題
近幾年來,Facebook已經變成了公共產品,甚至成為重要的社會資源。但作為一家公司,它的行為卻令人不敢恭維。而且從長期來看,這種行為可能會付出代價:今年春天的一份調查顯示,約有半數美國人相信,Facebook最終將消失。禍不單行的是,Facebook最近在商業領域也連遭重創,先是盈利未達預期,再是被曝虛假用戶眾多。倘若用戶和投資者都對該公司失去信心,或許就應該討論一個看似有些瘋狂的想法了:國有化Facebook。
我所謂的“國有化Facebook”,指的是將該公司轉為公有制企業,至少首先將多數股權改為公有制。通過國有化恢複公眾信任後,這種控股權益便可降低。之所以要採取這種激進策略,原因有三:可以打消市場對該公司隱私問題的擔憂;讓這家社交網絡充分發揮潛力,為社會貢獻力量;迫使其利用有價值的數據解決重大社會問題。
首先從隱私開始。目前,該公司已經打破了所有人的隱私期望,更不用說隱私法規了。各國監管者對隱私問題的調查也令該公司疲於應對。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部分原因在於這款服務從成立之初就是針對每個國家的最低法律要求設計的。當歐洲用戶向Facebook索取自己的數據副本時,便可獲得海量記錄。但其他國家的用戶卻未必能夠得到這種待遇──美國用戶就沒有這麼幸運,因為該國的監管力度不及歐盟和加拿大。
隱私監管者總是抱怨該公司對數據的使用方式不符合他們的規定和預期。還有人懷疑,當現有用戶提及某些人名時,即使此人沒有使用Facebook,該公司仍會針為該用戶設立一個“影子賬戶”。
外界很少有人真正理解Facebook的隱私政策,更無法瞭解其變更狀況。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信息遠多於自己的想像。每12名美國Facebook用戶,就有1人不使用該網站的隱私設置能──有的是因為不在乎,還有的則因為不知道如何使用。
的確,Facebook最近推出了一項功能,允許用戶對改版方案進行投票表決。但這個項目更像是徒有其表的懷柔政策,目的是安撫難纏的用戶和技術專家:該公司並未大力推廣這一項目,也沒有認真教育用戶如何參與調查。事實上,真正投票的人寥寥無幾。
如果能夠設立一個全國隱私委員會,情況應該會好得多。該委員會將具備執法權,而且要在聯邦政府層面設立嚴格的隱私標準,還要設立一些項目,以便以最有利於社會的方式挖掘Facebook等公司的數據。但在美國,這種徹底的創新很難進行,只有通過國有化才有可能實現。這樣一來,Facebook必須遵守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標準,而不是他們自己的服務條款。該公司所受的監管也將與其他公共事業相同。
社會效益
由於占據著80%的市場份額,Facebook已然形成壟斷。但即使已經上市,該公司的社會責任依舊沒有提升。其主導全球市場的願景令人欽佩,儘管有人或許認為,當今的全球社交網絡領域仍然群雄割據。在最近提交給美國証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中,Facebook宣佈,該公司的目標是連接全球所有網民。Facebook希望成為一項公共信息基礎設施。從這一點來看,該公司已經帶來了很多好處,包括鼓勵器官捐贈、開展社會活動等。
但Facebook的一些錯誤還會產生政治影響。該公司曾經多次因為行為失當遭到炮轟,例如,他們曾經禁止發佈女性哺乳照片,甚至還曾突然封殺巴勒斯坦人的頁面。然而,由於該公司採用實名制,因此可能導致一些激進用戶面臨風險。然而,一旦成為美國國有企業,便可更改現有政策,允許一些特殊人士使用化名。
儘管美國和全球的多數網民都將Facebook視為社交網絡基礎設施,但該公司的人手卻嚴重不足:其4000名員工要為將近10億用戶提供服務。Facebook或許也會歡迎國有化──至少,那些看重社會效益,而不僅僅是一己私利的人,應該會懷有這種想法。目前來看,Facebook員工的任務似乎仍是尋找市場化趨勢、出售廣告、挖掘數據,目的都是為了創造利潤。國有化Facebook後,便可投入更多資源展開數據挖掘,從而服務於公共健康和社會研究。
很多學者發現,在解決社會問題時,大規模的社交網絡數據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信息和有價值的數據。例如,在公共健康和國家安全領域。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多種方式,希望使用社交網絡來預測性傳播疾病的散佈。甚至還可以使用Facebook數據分析美國的犯罪網絡或全球的恐怖網絡。在當前狀況下,我們對國家安全部門獲取Facebook數據持謹慎態度。可一旦收歸國有,至少就有理由對該公司展開公共監督。而且,學者在展開研究時必須遵守一些道德規範,但Facebook卻沒有這種指導方針。國有化後,公眾還可以對該公司的管理決策展開道德評估。
Facebook的數據還可以改善公共政策,但學者卻發現,該公司很少願意就一些重要的研究課題與外界合作。有時,一些科學家不知不覺地購買了相同的數據訪問權,並因此展開了重複的研究。一旦可以對外公開,便可為研究人員提供一種集中化的數據分享方式,方便他們分析社會和公共健康問題。如果更進一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家衛生研究院還可以建立一個“數據交易所”,對數據進行匿名處理,同時避免浪費研究資源。不僅如此,國有化Facebook還會帶來經濟利益:正如《經濟學人》雜誌所說,公開大量數據,還將催生各種新型企業。
倘若Facebook成為美國政府的一部分,有些國家的用戶或許會很失落。但在媒體和基礎設施領域,曾經有過大量的公共投資的成功案例。例如,全世界都受益於BBC的報導;還有很多國家的政府會利用公共採購支援技術創新並構建信息基礎設施。而Facebook的“大數據”所催生的科研成果也將傳遍全球。匿名使用也將給民主人士提供幫助。收歸國有後,Facebook還將迅速部署高標準的隱私政策,並在全球推廣開來,這同樣能惠及眾人。
思想實驗
儘管利大於弊,但國有化Facebook或許仍是鏡花水月。但這至少是一次不錯的思想實驗,可以引起外界對隱私和數據挖掘問題的重視。誠然,美國政府沒有制定全國性的隱私標準,沒有成立隱私委員會,也沒有制定社交數據的完善監管政策,但這不能歸咎於Facebook。近年來,隱私保護人士已經與Facebook合作提升了該公司的標準,學術界也可以更好地獲取數據。迫使監管者和Facebook思考該公司的行為,便可更好地服務於公眾,甚至對Facebook自身也很有利。
IPO後的Facebook自然要服務於股東利益,而作為一家公司,盈利必然是頭等大事。然而,我們仍應努力推動該公司改善隱私行為,為解決重要的社會問題盡一份力。Facebook如今已經成為公共基礎設施,我們理應對它抱有這種期望。(鼎宏)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