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Facebook開發平台危機四伏:猶如與魔鬼跳舞
[打印本頁]
作者:
游幃翔
時間:
2012-8-19 12:43
標題:
Facebook開發平台危機四伏:猶如與魔鬼跳舞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i (1).jpg
(74.82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8-19 12:43 上傳
雖然Facebook創造了一個繁榮的應用平台,但由於算法一直對外保密,而且經常調整,給開發者帶來苦惱。
導語:美國IT網站CNET撰文稱,雖然Facebook創造了一個繁榮的應用平台,但由於該公司的算法一直對外保密,而且經常調整,給應用開發者帶來了苦惱。上市後的Facebook甚至會加大對商業利益的考量,這也使得與Facebook合作更像是在“與魔鬼跳舞”。
以下為文章全文:
公開炮轟
道爾頓‧考德威爾(Dalton Caldwell)最近給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寫了一封公開信,引發了軒然大波。他指控Facebook高管對他與盧卡‧布拉西(Luca Brasi)共同創辦的公司發出恐嚇:要麼賣給我們,要麼就毀掉你。
“Facebook已經明確允許我開發我正在開發的東西。”考德威爾說。這位軟件開發者意外地發現,由於他開發的一款Facebook應用與Facebook最近推出的App Center很相似,使他成為了這家社交網絡巨頭的獵物。“他們說,‘抱歉,我們只是想賺錢。’”
考德威爾對Facebook的公開炮轟不僅導致風險投資家、Facebook董事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離開了考德威爾的Mixed Media Labs公司董事會,而且揭示出大型軟件公司與小型軟件企業之間偶爾出現的緊張關係。甚至還打開了一扇窗戶,使得外界得以一窺Facebook的超級強權──當數以千計的開發者將自己的命運完全繫於這家全球最大社交網絡時,必須要時刻牢記這種權力失衡的現狀。
一方面,Facebook依賴眾多第三方開發者為其設計應用,從而不斷吸引5億多用戶日複一日地返回該網站。但如果將自己的成功完全建立在Facebook的觸角之上──例如Branchout或Zynga──開發者就必然面臨坎坷的道路。
典型案例
只消看看BandPage的遭遇即可。這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創業公司開發了一款工具,專供樂隊分享音樂、與粉絲互動、分享新聞之用。其創始人J‧賽德爾(J Sider)長期擔任樂隊和演出場地經理,他兩年前開始創業,並決定完全基於Facebook平台打造自己的應用。在他看來,Facebook是音樂人與粉絲互動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在後MySpace時代,但Facebook卻並未提供任何滿足這一需求的功能。
BandPage吸引了詹森‧馬耶茲(Jason Mraz)等大牌客戶,並很快崛起。過去兩年間,Bandpage積累了大約50萬客戶,融資1900萬美元。今年1月,該公司號稱在Facebook上擁有3000多萬月活躍用戶。
隨後,Facebook推出了時間線(Timeline),並決定關閉一項名為“預設著陸標籤”的營銷功能。也就是說,BandPage等定製應用不能再將各大品牌或樂隊的Facebook主頁設為預設。粉絲必須找到某個樂隊的Facebook主頁,然後“Like”該樂隊,才能瞭解該樂隊或BandPage應用希望其訪問哪個頁面。對BandPage而言,這次改版猶如晴天霹靂。數月間,其流量萎縮逾九成,月活躍用戶驟降至300萬左右。
但賽德爾並不傷心。他表示,他從一開始就將Facebook視為一個跳板。儘管依賴Facebook獲取流量,但由於早就知道Facebook隨時都可以毀掉他們,所以他和他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了獨立產品,以備不測。7月末,BandPage推出了BandPage Everywhere,這是一款幫助音樂人管理音樂、照片、演唱會日期的工具,可以通過一個控製麵板涵蓋整個網絡和Facebook。
“這就像坐過山車。”賽德爾在談到與Facebook的合作時如是說,“這或許是一次地獄之行,你可能愛上它,也可能被甩出去。我決定一試,我們還會繼續走下去。”
Facebook“暗箱”
對Facebook開發者而言,最棘手的挑戰是如何搞清不斷調整的Facebook“Edgerank”──正是這個算法決定了哪些信息可以顯示在至關重要的News Feed信息流中。News Feed似乎是一個信息精選集,反映了你的好友“Like”或評論某條信息的次數。但事實並非如此,至少並非完全如此。
Facebook可以決定成千上萬的用戶能否看到某款應用,也就由此控制了這款應用的傳播範圍。很多一夜躥紅的東西其實都是因為Facebook在做測試──而且總是以用戶體驗的名義。但毫無疑問,收入也是他們的目標之一,尤其是當這家新晉上市的公司股價低迷之時。
這種影響非常巨大。一款應用可以一夜爆紅,但也很有可能在第二天銷聲匿跡。“這令人極度困惑。”一位擔心與Facebook交惡而不肯透露姓名的開發者說,“我們都擔心Facebook改變政策,我們都想弄清楚如何獲得更多的曝光度。但這幾乎就是一個暗箱。”
Facebook高管一直對News Feed的工作模式守口如瓶。一位Facebook發言人還強調稱,“在Facebook中成長起來的應用靠的是質量和好友之間的歡迎度。”但他也承認,這是Facebook的秘密。
所有Facebook活躍用戶都目睹了這種情況。還記得Zynga的《Farmville》那猶如燎原的增長勢頭嗎?但這種勢頭卻逐漸放緩,至少部分放緩。這似乎是因為Facebook認為用戶將此視為垃圾信息,因此對《Farmville》略作懲戒。但此事卻影響巨大,以至於Zynga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抱怨,部分業績下滑源於Facebook對新遊戲的偏向。
社交閱讀也是一個很有趣例子。從今年春天起,我們便能看到自己的Facebook好友在《華盛頓郵報》網絡版、雅虎或其他地方閱讀了哪些內容。有一天,我掃了一眼News Feed,發現Go Daddy創始人鮑勃‧帕森斯(Bob Parsons)和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都讀過一篇題為《未經PS的超模》的文章。即使是在Facebook上,這種分享也有些過了。
這顯然超出了很多Facebook用戶的預期。儘管Facebook不會透露改版的詳情和原因,但該公司卻開始作出調整,社交閱讀應用的流量驟然跌至谷底。如此看來,在這場狂熱中,Facebook既是創造者,也是終結者。
起伏不定
我並不是說視頻分享應用Socialcam創始人兼CEO邁克爾‧賽貝爾(Michael Seibel)上月接受Autodesk 6000萬美元收購要約,是因為通過Facebook獲得的流量大降,但二者的確存在前後關係。儘管很多人都喜歡Socialcam及其競爭對手Viddy──Socialcam應用自2011年發佈以來已經在iOS和Android上吸引了1600萬次下載──但該應用的增長卻極其依賴Facebook。從現有的數據來看,Socialcam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返。
Socialcam是眾多因為Open Graph的推出而獲得大力推廣的應用之一。通過該功能,應用便可被分享到用戶的時間線、News Feed和Ticker中。但Socialcam使用Facebook時過於激進,它的狡猾推廣方式廣受詬病。例如,要觀看他人在Facebook上分享的Socialcam視頻,必須首先註冊該應用。
Facebook上的起起伏伏可謂驚心動魄。根據AppData的數據,Socialcam 4月1日擁有57萬月活躍用戶。到了6月,這一數字飆升了9952%,其月活躍用戶達到5730萬。但到了8月1日,這一數字又降至3190萬,這似乎源於Facebook對用戶投訴做出的反應。這種下滑趨勢仍在延續。
不論怎樣,當賽貝爾將Socialcam出售給Autodesk時──確切地說,是7月17日──對方表示,將讓這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4人公司繼續獨立運營。
維護關係
由於Facebook的情況瞬息萬變,應用開發商需要時刻應對可能發生的改變。當然,由於Facebook的產品路線圖和設計計劃一直都對外保密,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
對里克‧馬里尼(Rick Marini)來說,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關係。馬里尼是BranchOut創始人兼CEO,這是除LinkedIn之外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絡。BranchOut完全基於Facebook打造,迄今為止已經從硅谷大牌投資人手中融資4900萬美元。馬里尼的團隊每週都會與Facebook會面,為他們提供反饋,並瞭解如何改進BranchOut的信息。
“我們白手起家,現在已經擁有3000萬用戶。如果沒有Facebook,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馬里尼說,“由於該平台一直在變化,我們必須時刻與他們保持聯繫。我們會告訴他們,在他們改版後,我們看到了哪些用戶行為。如果沒有起到效果,他們也希望知道。”
當然,Facebook很少會懲罰其平台上的應用。該公司的高管都在做著他們認為對Facebook最有利的事情。如果要因此承受痛苦,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要將自己的服務與全球最大的網絡關聯起來,難免要冒一些風險。這是一種共生關係,但經營起來卻並不容易。不過,歸根結底,Facebook創造了一個繁榮的應用經濟,涵蓋購物、音樂、閱讀、遊戲、健身、烹飪等諸多領域。
Facebook之於社交網絡好比 Google 之於搜索,二者都在各自的領域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當 Google 對搜索算法進行調整時,難免有網站受到影響。但與Facebook一樣, Google 也在做著自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Google 希望提供高質量的搜索結果(質量的含義由 Google 來定),而Facebook則希望提供高質量的社交體驗(質量的含義由Facebook來定)。
與 Google 一樣,Facebook也已成為上市公司。因此,它做決策時不會只考慮用戶體驗,還要安撫數百萬股東,這便給Facebook帶來了增收壓力。正因如此,考德威爾才認定Facebook和以廣告為驅動的Twitter,都不再是真正的“平台”,也不再是朱克伯格所謂的“社交公共事業”。
所以,曾於2009年將社交音樂創業公司iMeem出售給MySpace的考德威爾,既未與Facebook合作,也沒有向Facebook出售,而是為App.net展開了一場募捐活動,並將其稱作“沒有廣告的時事社交流”。
該活動已經取得了成效,考德威爾已經實現了50萬美元的募捐目標。在該活動還有13小時就將結束時,App.net已經吸引了1.1084萬支援者,捐款額達到72.4650萬美元。
“這個想法有點瘋狂。這是我的一次大膽嘗試。”考德威爾說。有朝一日,當今的眾多Facebook開發者或許也會贊成他的觀點。(書聿)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