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活用經濟學 作者:湯瑪斯.索威爾 (繁_PDF)
[打印本頁]
作者:
oppopp1223
時間:
2025-10-11 11:54
標題:
活用經濟學 作者:湯瑪斯.索威爾 (繁_PDF)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01.jpg
(77.1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10-11 11:52 上傳
活用經濟學 :看穿政府的把戲
內容簡介
美國自由經濟大師索威爾,拋開拗口的經濟術語,用最淺顯的例子,幫你撥開市場的面紗。
本書將深入探討若干特定的現實世界問題,並運用經濟學原理來幫我們釐清當代的若干關鍵經濟議題,例如醫療、住宅、歧視與各國經濟發展等。這些議題不但跟經濟學有關,若干政治原理也需要列入考量。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考量運用於政治決策制定的誘因與限制為何,同時考量運用於經濟決策制定的那些誘因與限制。
因為極少有政治人物會把眼光延伸至下次大選之後,為了不把憤怒留到選舉之後,因此選民能否看透政府的技倆就顯得更加重要。
作者簡介
湯瑪斯.索威爾 (Thomas Sowell)
一九三○年出生,美國著名保守派經濟學家。曾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並在華府著名的智庫城市研究所任職。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索威爾的研究領域甚廣,包括福利經濟學、教育、政治、歷史、種族關係,以及兒童發展等等。他是芝加哥學派的代表性人物,時常被描述為黑人保守派。索威爾站在自由主義保守派立場撰寫文章,迄今出版三十幾本書,寫作主題範圍涵蓋種族、族群、教育和決策的社會政策、古典和馬克思經濟學,以及殘疾兒童的問題,廣受讚揚。
一九九〇年獲得美國企業研究所頒發的法蘭西斯.鮑伊爾獎(Francis Boyer Award),並於二〇〇二年得到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肯定其在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學術領域的成就。美國知名歷史學家約翰遜(Paul Johnson)稱讚其為「美國最重要的哲學家」。
活用經濟學.part1.rar
(30 MB, 下載次數: 159, 售價: 1 個碎鑽)
2025-10-11 11:5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活用經濟學.part2.rar
(30 MB, 下載次數: 162, 售價: 1 個碎鑽)
2025-10-11 11:5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活用經濟學.part3.rar
(30 MB, 下載次數: 151)
2025-10-11 11:5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活用經濟學.part4.rar
(3.71 MB, 下載次數: 131)
2025-10-11 11:5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作者:
kim_lee789
時間:
2025-10-11 14:41
很好的題材,謝謝大大的分享!!
作者:
otter168
時間:
2025-10-11 16:49
用最淺顯的例子,幫你撥開市場的面紗
希望能看得懂
謝謝分享
作者:
rickni
時間:
2025-10-11 18:52
很棒的書籍,謝謝分享
收下了~
作者:
nori666
時間:
2025-10-11 20:21
感謝大大無私的分享!!!
作者:
koala148
時間:
2025-10-11 20:28
真的感謝大大無私的分享
作者:
yang3366
時間:
2025-10-11 20:35
謝謝版大無私分享~~~~
作者:
kennygbc
時間:
2025-10-11 20:53
謝謝下載 "活用經濟學-湯瑪斯.索威爾" 經濟學書籍。。
作者:
jerouu
時間:
2025-10-11 22:04
好書長新知,謝謝版大無私分享~
願大家收穫滿滿
作者:
wulumuchi
時間:
2025-10-12 09:32
謝謝樓主無私分享謝謝樓主無私分享謝謝樓主無私分享
作者:
vcheng0811
時間:
2025-10-12 10:05
經濟學真的是相當難懂的一門學問, 謝謝熱心分享
作者:
roger042553
時間:
2025-10-12 10:16
很不錯的一本書,對於相要對經濟經濟有所了解的人,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作者:
mesimman
時間:
2025-10-12 10:57
提醒讀者理解政治決策誘因和選民覺醒的重要性令人警醒
謝謝oppopp1223分享
作者:
kangrj
時間:
2025-10-12 11:53
經濟學是一門艱難學問,來看一下這本是否能看懂
作者:
cavalier02
時間:
2025-10-12 12:03
感謝樓主分享知識好書
作者:
Joukong
時間:
2025-10-12 12:40
由經濟學大師為庶民所著作的經濟學,當然不能錯過。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