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觀點』 Sony 會成為數碼時代的柯達嗎?
[打印本頁]
作者:
游幃翔
時間:
2012-7-30 11:27
標題:
『觀點』 Sony 會成為數碼時代的柯達嗎?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i (6).jpg
(39.3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7-30 11:27 上傳
在一個獨處的夜晚,我回顧了一下所有最近一年中發佈的相機。哪一款是給市場帶來最大影響的?是擁有世界級AF系統的 Canon 5D III?是將無反相機畫質提升一個檔次的 Olympus E-M5?或者是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 Samsung NX20?是不是應該給富士X-Pro 1頒發一個最差便攜獎?還是在APS-C格式傳感器上做到全畫幅像素數的 Sony NEX-7?
在經過公平的判斷之後,我認為 Nikon D800E勝出。 D800E將35mm傳感器的解像度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我很欣賞它弱化低通濾鏡的設計。即使不談解像度,D800在其他指標上也稱得上是一款標誌性的相機。
但是接著我就想到,D800的特點難道主要不是傳感器嗎?那麼到底是 Nikon 還是 Sony ,或者是他們二者都應該享有榮譽呢?
也許你會有興趣在網上搜索一下,在過去幾年中, Nikon 都註冊過多少項CMOS專利。 Nikon 自己設計並製造過一些CMOS,而且所有處理器芯片都是自行生產的。但 Nikon 並沒有太多的CMOS專利。 Sony 則有很多。事實上,僅過去一年, Sony 就註冊了64項CMOS專利,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Exmor專利已經成為 Sony 和其他很多品牌相機背後的推動力。
這並不是在貶低 Nikon 。 Nikon 製造了非常棒的相機,而且很聰明地給它們裝上了同樣很棒的傳感器。就像他們也不會自己生產製造相機背帶的布料一樣。他們會選擇最佳的布料,不必自己非得開一家紡織廠。同樣,他們選擇合適的傳感器,圍繞它設計處理器和芯片,然後組裝起來。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台上面提到的不錯的相機也使用了 Sony 傳感器—— Olympus E-M5。 E-M5似乎擁有比其他M4/3相機——到目前為止都使用松下傳感器——更好的動態範圍和信噪比。最新受到好評的 Pentax K相機(我還沒試過)也使用 Sony 傳感器,代替了以前使用的 Samsung 傳感器。 NEX-7就更不用提了。
數碼時代的柯達是什麼意思?
我這句話是從積極的一面來說的。最近我們一提到柯達就想到不好的事:無視新技術、丟失市場、破產保護之類。我們都忘記了,柯達曾經是一家多麼偉大的攝影器材公司。他們走在幹版攝影的技術前端,接著引領了膠卷行業的發展,並將攝影帶給了大眾。他們統治了攝影行業幾乎100年之久。
柯達也生產相機,但那差不多隻是邊緣業務。即使你不用柯達相機,也很有可能在用柯達膠卷,並使用柯達的藥水來沖洗。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為我們沖洗膠捲和放大照片的依然是柯達。相機製造商只能賺你一次錢,然後你就會不斷地向柯達付錢。
這是一種很好的商業模式,柯達就像擁有印鈔機一樣。其實他們真的有過印鈔機。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柯達被允許發行自己的臨時通貨,在羅切斯特市它們可以像美元一樣流通。有一種說法是大蕭條從未到過羅切斯特時,很大原因上是因為柯達還在不斷髮展壯大,即使在大蕭條時期也運營得不錯。
柯達發行的臨時通貨
很多資深攝影愛好者都把富士看作是柯達的競爭對手。但他們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加入競爭,那時柯達已經佔據了全世界90%的膠卷市場。今天很少有人能意識到當年柯達有多麼龐大(部分原因是他們一直對自己的規模諱莫如深)。柯達曾經僅在羅切斯特市就一次僱傭了6萬人。
用膠卷比喻傳感器,稍微有些不妥
沒錯,我覺得是有點。傳感器數據需要經過相機芯片、電腦程式、打印機(有時候)的處理。這和過去我們用柯達膠卷拍攝,柯達藥水沖洗,柯達機器打印不太一樣。
不過和以前不同相機裡都裝柯達膠卷一樣,今天很多不同的相機裡面都裝著 Sony 的CMOS。高端 Nikon 相機、 Olympus E-M5、和 Sony 自己的相機。另外還包括iPhone,和其他很多智能手機。更不用提那些各種品牌的卡片相機和傻瓜相機了。
在2010年, Sony 佔全球影像傳感器銷量的33%(包括CMOS和CCD)。 2011年這個數字是37.3%。排名第二的是 Canon ,12%。第三位是 Samsung ,11%。其他品牌都不到10%。而且 Sony 剛剛向傳感器工廠投資了10億美元來提高產能。
這還不僅僅是數量問題。 Sony CMOS的表現同樣出色。在過去兩年中,DxO Mark一共有13款相機在動態範圍測試中得分超過13EVs。其中4款是 Sony 相機,2款是使用 Sony 傳感器的 Pentax 相機,另外6款是 Nikon 相機。在這6款 Nikon 相機中,4款(D800、D800E、D7000、D5100)我們已經知道是 Sony 傳感器,另外2款(D4和D3200)我不太確定。
也許用PC時代的英特爾來比喻 Sony 傳感器更為恰當。如果 Sony 繼續發展壯大下去,也許有一天其他品牌會給相機貼上“Sony Inside”標籤,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在新聞稿裡提一下。
那麼重要性在哪呢?
我其實不知道。我只知道競爭是好事情。如果我們有很多相機廠商都有能力製造出色的傳感器,這肯定是一件好事。而且我相信 Canon 、 Samsung 、松下和其他廠商都會努力在競爭中獲勝。
我不太擔心 Sony 會突然停止向其他相機廠商供應傳感器。他們投資了傳感器業務,需要出售這些產品。也許他們會克制一些協議,比如“我們向你提供傳感器,你在相機上支援我們新的存儲卡格式”這種。有時候他們會這麼做。
我更希望看到的交易是,“我們向你提供傳感器,你為我們的NEX相機做一些好鏡頭”。這會是雙贏。就好像每次我告訴老闆,準備辭職去另一家公司時,他都會回答:“真棒,你離開我們去了那裡,這樣可以同時提高兩家公司的平均智商。”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