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jpg (559.03 KB, 下載次數: 2)
2025-8-13 15:26 上傳
神明離去之後: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消失在臺北圓山大飯店底下的神殿
竟是日出之國神明遠渡來臺的居所
當世界戰局的大轟炸與炮火,震盪、重整了東亞秩序
神明離去之後,神之器變成了敗戰物,又將流落何方?
一座世人陌生到幾近遺忘的臺灣神社,歷經鎮座、擴建、終結,乃至拆除的過程,在此透過離散於歷史、流轉人世之物,重新現形。本書將娓娓道來,自日本殖民至二次大戰後,曾因緣際會進入臺灣神社收藏的藝術品、文物,種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聚散、流離故事。
1901年以來,臺灣總督府陸續通過立法,將日本政教合一的神職、神社的制度,移植到臺灣,並動員臺灣在地仕紳,組織地方團體、學校參拜,籌辦神社的例行祭祀,最終在戰爭期間加速完成了日本深入海外殖民社會的帝國秩序。
如同許多宗教,在日本的神道教體制中,「物」同樣具有凝聚信仰和樹立權威的作用。臺灣神社(現址已改建為圓山大飯店)建築與空間布置,便藉由鳥居、植樹、紀念碑與兵器陳設,讓參拜民眾強烈感受到國家神道的存在;而排列於表參道兩側的狛犬及石燈籠,則是臺灣在地團體或個人參與神社事務的證明。同時,信眾與統治者也會以奉納、寄贈等名義,將精美的書畫、工藝品、裝飾品獻納進入神社,表達對神明/國家的崇敬與向心力,因此逐漸形成品質及數量可觀的臺灣神社收藏。
二戰後,這些臺灣神社收藏的文物、藝術品,部分被移交到省立博物館(今之國立臺灣博物館)鎖藏於庫房中,多年來罕見天日、不為人知;部分收藏以及神社相關部件則流落在外,有的被搬遷塗改,有的被銷毀,有的深埋地底,有的至今仍不知所終。
本書精選十件最具代表性,且能反映臺灣神社歷史時序性的「神社之物」作為各章的主題,包含繪畫、工藝器物、紀念碑,以及紀錄神社文物交接的「清單」,甚至神宮內最神秘不得見於世的供奉祭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御靈代(神體)」等。特別揭示1945年二戰結束,臺灣神社舉行「升神之儀」後,殖民者引進的神靈正式離開臺灣,涉及以往未曾受到關注的,有關神社信仰如何在臺灣經由舉行儀式、完成終結的具體過程。並且進一步探討後續留存在臺灣,原本屬於神社的器物,在轉變成為戰敗國遺物的身分後,如何面臨超乎想像的移轉、改作與再詮釋的意外命運。
劉錡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曾擔任公共電視臺《畫我臺灣》第三季企劃,現經營粉絲專頁「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從事臺灣美術史的教育推廣寫作。參與合著《漫遊按讚藝術史》(2022),文章多散見於典藏雜誌(古美術.今藝術.ARTouch)、季刊《薰風》(獲第47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雜誌類專欄寫作)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名單之後」系列。另有數篇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美術學刊》、《史物論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等。
chien-tan.jpg (70.79 KB, 下載次數: 2)
須賀蓬城〈劍潭山圖〉
2025-8-13 15:27 上傳
chien-tan-poem.jpg (29.84 KB, 下載次數: 2)
須賀蓬城〈劍潭山圖〉落款
2025-8-13 15:27 上傳
chien-tan_closeup.jpg (66.76 KB, 下載次數: 2)
須賀蓬城〈劍潭山圖〉局部放大
2025-8-13 15:27 上傳
(節錄)
來到島嶼的神明很多,一度非常擁擠。日本神明來了又去,留下一些寶物和遺跡,本書要講的就是這段聚合離散的故事。
本書內容涉及神道、國族,與殖民體制等不斷交纏,並延續至戰後的議題,無法逃避。過去研究不乏從政策、空間,或文學的角度探討這些議題,但是如本書以神社收藏為題進行藝術史研究,作為出發點的並不常見。雖然考察出答案的同時,可能衍生更多問題思考。比如說,這些「物」與其奉納、流轉的過程,能否映照出:國家神道在近代日本與各殖民地的相對關係和變化、島嶼眾神明隨之共存或相斥的狀況,以及,(前)被殖民者對此凝視或介入的主體位置等等。或許還需要結合研究方法或立論基礎,進行冷靜的學術思考。但是無論如何,當神明遺留的寶物與遺跡仍然存在、出現在眼前,引發我們共鳴或批判的反應,又就算是冷漠以對、視而不見的態度,都會繼續映照並塑造我們是誰。
(節錄)
〈鄭成功畫像〉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鄭成功在國府時期因為「反攻大陸」的事蹟,被視為重要的「民族英雄」,才使得有關鄭成功的研究得以從日治時期延續下來。然而隨著包含方豪在內的外省籍學者加入,使得〈鄭成功畫像〉的研究呈現新的發展,例如1950年代的鄭成功形象論爭。當時由於臺北車站與臺南車站先後預定設立鄭成功銅像的緣故,對於鄭成功的形象,尤其是對其體態與是否有鬍鬚這點,曾有過一番爭論。1953年,當時任職臺灣大學教授的外省籍歷史學家勞榦(1907-2003)認為應以留有鬍鬚的「故宮像為準」。
從肖像畫史的研究,有兩點演變可作為對今存鄭像評判之良好的論據:第一,唐宋的畫像都是七分的側面畫,對深淺明暗較能表現,如中央博物院所藏的歷代帝后畫像,有唐太宗、宋太祖、宋理宗,其衣摺線條鈎勒之筆法很自然,面貌的描畫不但重神彩及形似,實能傳神。而元太祖的畫法雖亦近似,但已不如唐宋的畫法了。至元末明初,畫像由七分側面一變而為正面端坐的了,這樣正面的畫像遂漸成為呆版的畫法。已不能四面得傳神之妙了。第二,便是明末清初西洋畫風在肖像畫中注入了敷彩渲染的新法。而臺北博物館所藏的鄭成功像,正是這種正面呆板敷彩渲染新畫風的作品,我斷定這幅畫像,是道地的明末畫像。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