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扼殺出色應用:科技巨頭的“購物癖”
[打印本頁]
作者:
游幃翔
時間:
2012-7-24 11:48
標題:
扼殺出色應用:科技巨頭的“購物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i (2).jpg
(24.25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7-24 11:47 上傳
作者:何宗丞
近日,科技界的兩大巨頭都在收購上有動作:Google以低於25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著名郵件客戶端Sparrow,Facebook則收購了蘋果平台上Pulp和Wallet的開發商Acrylic。
當我們看慣了世間的收購、兼併,聞訊後我們甚至不用看這些公司的官方聲明,就對公司的走向以及產品的未來了然於心。Techland的Harry Mccrcken吐槽總結了公司的聲明五個套路:宣佈公司榮幸地被XX收購。
重申初創公司激揚的創立理念。極盡吹捧之能事盛讚XX公司,稱XX是當今最具創新價值的公司、能夠改變世界的公司云云。 委婉地宣告產品無法得到後續更新。 對支持者表達衷心的感謝。
收購的結果是團隊融入新公司而無暇顧及原有的產品,團隊通常會為產品實施“安樂死”——終止產品更新,應用免費。由於不會更新的新的特性,Sparrow很可能也會走上這條路,這必然會讓剛購買iOS和OS X客戶端用戶沮喪,iOS版2.99美元,生命週期卻只有四個月。尤其是Sparrow在宣布被收購的前四天還在搞特價促銷,App Store上的用戶評論區很快吐沫橫飛。 巨頭的“購物癖” 試著搜索下“Google收購”、“Facebook收購”等關鍵詞,立馬滿屏的收購案。根據Ars technica的統計,自2001年起,Google已經收購了100多家公司,其中17家是在前12個月進行的。
2010年2月Google收購郵件初創公司reMail,2010年5月,Google收購3D桌面BumpTop,今年3月份,Google收購了由Digg創始人Kevin Rose組建的Milk團隊。這些收購案的一個共性是Google的收購目的是都是為了網羅人才,而非獲得產品本身。
同樣高舉收購大旗的還有社交巨頭Facebook,截至到去年11月,已經有14家公司納入Facebook麾下。Mark Zuckerbeg曾直言:“我們沒有一次是單純為了某家公司而進行收購,我們收購這些公司是為了獲得優秀人才。”
Google和Facebook是當前互聯網公司中絕對的領頭羊,它們野心勃勃,試圖將觸角伸向互聯網每一個領域。但是,當公司一旦做大做強,諸如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等問題就凸顯出來,公司可能會陷入創新的窘境,而一些聞所未聞的初創公司卻常常一鳴驚人,這得益於他們團隊中那些極其出色的人才。巨頭為了保持創新價值,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把他們連鍋端過來。基於公司的實力,巨頭們對產品是否“可延續”、“可轉移”等問題置若罔聞。
你情我願,用戶靠邊
很多技術出身的創業者都擁有不錯的創意,也做出了出色的應用,卻苦於的盈利模式的艱難探索。因此,在矽谷,被Google或Facebook等巨頭收購儼然成為一種商業模式——用優秀的產品作誘餌,吸引巨頭的注意,然後套現。當然,用戶需求並不是完全被排除在外的。不是所有創業者都像Path創始人Dave Morin一樣偏執。
相反,像Google、Facebook這樣的巨頭是他們其中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歸宿,為了更遠大的夢想,他們甘願放棄眼前的工作。於是,用戶就被赤裸裸地忽略了,發展勢頭不錯的應用被活生生地扼殺了。畢竟,被巨頭收購的大多是苦逼的初創公司,像YouTube、Instagram這樣被收購後依然能夠風風火火實屬鳳毛麟角。
但事實上,很多被“收購”的人才進入巨頭後,會發現事與願違。他們無法將在初創公司裡的激情帶入巨頭,反倒被納入巨頭封閉的體制之中,Tweetie的Loren Brichter在加入Twitter後僅19個月就憤然離職了。被蘋果收購的Siri公司的聯合創始人Dag Kittlaus也在去年離職。Google和Facebook的擴張之路已經走得越發寬廣,對Google和被收購的團隊來說或許是皆大歡喜,但這種“互惠”的舉動已經嚴重影響到用戶體驗。
初創公司的人才被揉進公司智慧中,明星應用隕落在山景城…… 是的,Google可能會生出帶有Sparrow印記的Gmail應用,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Gmail的用戶。一家獨大對於用戶絕不是什麼好消息。對於那些成天與郵件打交道Sparrow的重度用戶而言,損失的絕不是僅僅是2.99美元。轉自:愛範兒
來源 香港新浪科技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