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華散文插圖珍藏本:郭沫若散文精選 【作者】:郭沫若 【類型】:現代散文 【相關圖片】: |
【簡介】: 長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濺淚幾吞聲。 至今春雨江南日,英烈傳奇說大明。 這是一首很巧妙的集體創作。妙處是在每一句裡面都嵌合有一個於伶所著的劇本名,即是《長夜行》、《花濺淚》、《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傳》,嵌合得很自然,情調既和諧,意趣也非常連貫。而且聯句的諸兄平時並不以舊詩鳴,突然得此,也是值得驚異的事。 不過有一個唯一的缺點,便是詩的情趣太消極,差不多就像是「亡國之音」了。這不僅和於伶兄的精神不稱,就和寫詩諸兄的精神也完全不相稱。諸位都是積極進取的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便是「中國不會亡」。怎麼聯起句來,就好像「白頭宮女」一樣,突然現出了這樣的情調呢? 或許是題材限制了吧?例如《長夜行》與《花濺淚》都不免是消極的字面,《大明英烈傳》雖然寫的是劉伯溫,但因為是歷史題材,而且單從字面上看不免總要聯想到明末遺事。有了這些限制,也就如用菜花、豆苗、蘑菇之類的東西便只能做出一盤素菜的一樣,因而便不免消極了。這是可能的一種想法。 或許也怕是形式限制了吧?因為是七絕這種舊形式,運用起來總不能讓作者有充分的自由,故爾不由自主地竟至表現出了和自己的意識相反的東西。所謂「形式決定內容」,這也是可能的一種想法。 但我嘗試了一下,我把同樣的題材,同樣的形式,另外來寫成了一首: 大明英烈見傳奇,長夜行人路不迷。 春雨江南三七度,杏花濺淚發新枝。 這樣寫來似乎便把消極的情趣削弱了,而含孕有一片新春發歲、希望蔥蘢之意。這在賀壽上似乎更要切合一些,就對於我們所共同懷抱的信念也表現得更熨帖一些。 這本是一個小小的問題,但我覺得很有趣。我在這兒發現著:文字本身有一種自律性,就好像一泓止水,要看你開閘的人是怎樣開法,所謂「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只要你把閘門一開了,之後,差不多就不由你自主了。 人的一生,特別是感情生活,約略也是這樣。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作者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出生於四川樂山,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
【內容相關】: 中華散文,源遠流長。 數千年的散文創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狀景、或懷人……莫不反映出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們的思想情感。 中華散文的這些優良傳統在二十世紀以降的新文學那裡,不僅得到了全面傳承,且不斷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
【免責聲明】: ★本圖像、檔案皆從網路上搜集轉載,不承擔任何技術及版權問題。 ★所有檔案為測試用途!請於24小時內刪除,如果滿意請購買正版,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 ★請於下載完後24小時以內將檔案刪除,請勿作商業上之用途! ★所有內容只做為測試用途,絕對不得做為商業用途,若移做它用,一切責任與本人無關! |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