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標題: 金庸散文集 作者:嚴家炎/金庸 (繁_AZW3/EPUB) [打印本頁]

作者: more-c    時間: 2023-6-7 16:49
標題: 金庸散文集 作者:嚴家炎/金庸 (繁_AZW3/EPUB)
本帖最後由 more-c 於 2023-6-7 16:51 編輯



  
  【書名】:金庸散文集

  【作者】:嚴家炎+金庸

  【類型】:散文、評論

  【相關圖片】:




  
  【簡介】

  一般讀者對於金庸的印象,多半停留在武俠小說大師,以及其膾炙人口的武俠作品上。但金庸本身的成就,卻不只於此。

  每篇散文從千餘到五六千字不等,雖多屬較早期的作品,但也正因此,讓我們得以認識年輕時的金庸、生活化的金庸。與此同時,正是金庸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文采與想像逐漸到達最顛峰的時期,就在這些散文隨筆之中,往往可以發現其後來寫作小說的人物原型或是情節元素等等。





  節錄:

  中國人的重視人情與義氣,使我們生活中憑添不少溫暖。在艱難和貧窮的環境中,如果在家再互相敵視,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充滿了冷酷與憎恨,這樣的生活很難過得下去。

  在物質條件豐裕的城市可以不講人情、不講義氣,生活當然無聊乏味,然而還得活下去。在貧乏的農業社會中,人情是必要的。

  在風波險惡的江湖上,義氣是至高無上的道德要求。

  然而人情與義氣講到了不顧原則,許多惡習氣相應而生。中國政治的一直不能上軌道,與中國人太講人情義氣有直接關係。拉關係、組山頭、裙帶風、不重才能而重親誼故鄉、走後門、不講公德、枉法舞弊、隱瞞親友的過失,合理的人情義氣固然要講,不合理的損害公益的人情義氣也講。結果是一團烏煙瘴氣,「韋小寶作風」籠罩了整個社會。

  對於中國的處境,「韋小寶作風」還是少一點為妙。

  然而像西方社會中那樣,連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也沒有多大人情好講,一切公事公辦,絲毫不能通融,只有法律,沒有人情;只講原則,不顧義氣,是不是又太冷酷了一點呢?韋小寶如果變成了鐵面無私的包龍圖,又有什麼好玩呢。

  小說的任務並不是為任何問題提供答案,只是敘述在那樣的社會中,有那樣的人物,你們怎樣行動,怎樣思想,怎樣悲哀與歡喜。

  以上是我在想韋小寶這小傢伙時的一些拉雜感想。

  坦白說,在我寫作《鹿鼎記》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在最初寫作的幾個月中,甚至韋小寶是什麼性格也沒有定型,他是慢慢、慢慢地自己成長的。

  在我的經驗中,每部小說的主要人物在初寫時都只是一個簡單的、模糊的影子,故事漸漸開展,人物也漸漸明朗起來。

  我事先一點也沒有想到,要在《鹿鼎記》中著力刻畫韋小寶關於(不擇手段地)適應環境和注重義氣這兩個特點,不知怎樣,這兩種主要性格在這個小流氓身上顯現出來了。

  朋友們喜歡談韋小寶。在台北一次座談會中,本意是討論「金庸小說」,結果四分之三的時間都用來辯論韋小寶的性格。不少讀者問到我的意見,於是我自己也來想想,試圖分析一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內容相關】:

金庸筆名知多少

  眾所周知,「金庸」是香港報人、武俠小說家查良鏞先生的筆名,時至今日,原名早已被筆名的光芒遮掩,遠不如筆名傳播之廣、影響之深。而在他為數眾多的著述之中,用原名出版的第一本書是與人合著的《獻給投考初中者》,但這並非文學作品。

  第一篇署名「查良鏞」的見報文章,是1946年12月5日發表在《東南日報》第三版上的《英國最近的外交政策——艾德禮表示支持聯合國》,這是金庸在《東南日報》社做記者兼英文翻譯工作時,翻譯倫敦《泰晤士報》記者斯蒂特的一篇稿子,因是譯作,故署名為「查良鏞譯」。

  署名「查良鏞」原創的第一篇見報文章是《訪問東方的劍橋大學——浙江大學》,刊於第一篇譯作發表的次日1946年12月6日《東南日報》青年版第十九期,這也是金庸工作之後,作為外勤記者的第一篇訪問記。

  金庸在《東南日報》時期,所發表的採訪稿和譯稿寥寥可數,但署的都是原名,譯稿則多加一個「譯」字。比較而言,這類文章都是金庸更為重視的,寫作態度也更為嚴謹。這種署名方式,也始終體現於以後他的各種文章中。

  在《大公報》時期,他署名「查良鏞」寫的第一篇評論是1948年6月11日的《牧童·戲子·鍛工·參議院》,但真正第一篇具有獨立意義標誌的社評,是發表於1948年12月13日的《論美軍登陸護僑》。其後,1949年6月25、26日的《從國際法看新中國政府的承認》,1949年11月18日、20日的《從國際法論中國人民在國外的產權》,以及1950年11月13、14日的《從國際法論援朝志願部隊》,都是涉及國際法的重量級社評,引起了梅汝璈的注意,促成了金庸第一次北京之行。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譯文,金庸也是署名「查良鏞」而非「查理」「鏞」等,「查良鏞譯」的第一篇是1948年4月18日的《東西之間的義大利》(現通譯意大利),其後則有《英國有多強》《蘇聯的力量》等等,都可以看出金庸對署原名的文章的重視。

  自著署「查良鏞」,譯著則多加一「譯」字,唯一的例外是在《大公報》1948年6月25日發表的《美國的議員們》,署的是「查良鏞譯述」。有譯有述,與今日的編譯相仿。


  查良鏞一生之中,除了用原名發表作品,使用最多的就是金庸,至於其他的筆名,恐怕就知者不多了。本文將按照報刊發表時間的先後順序,一一梳理如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免責聲明】:
  ★本圖像、檔案皆從網路上搜集轉載,不承擔任何技術及版權問題。
  ★所有檔案為測試用途!請於24小時內刪除,如果滿意請購買正版,並尊重智慧財產權 !
  ★請於下載完後24小時以內將檔案刪除,請勿作商業上之用途!
  ★所有內容只做為測試用途,絕對不得做為商業用途,若移做它用,一切責任與本人無關!


~如果,more-c 隨機給你推薦2本書的話…!~

1.

2.



作者: drjoneshk    時間: 2023-6-8 20:38
除了武俠小說經典,也有興趣看看查先生的散文!
謝謝大大的分享!
作者: smarthei    時間: 2023-6-8 23:56
感謝樓主,看那麼多次金庸武俠小說,還真不知道有出散文…謝謝
作者: jacky541689    時間: 2024-9-3 16: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tw54168    時間: 2024-9-26 08:57
感謝熱心分享好書籍 長長見識 謝謝您 功德無量~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