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379A0D-3725-41DB-9CF9-24632F736D1A.jpeg (42.4 KB, 下載次數: 0)
2022-11-8 17:25 上傳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人都知道肥胖者罹慢性病風險高,但是不少學者專家卻發現,一旦罹患慢性病後,超重或中度以下肥胖的病人,要比體重過輕或甚至正常的病人的死亡率低,這種弔詭現象稱為「肥胖悖論」,因此醫師提醒,胖不一定有害健康,但是內臟脂肪高才是疾病的根源。
前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心臓加䕶病房主任謝安民醫師在其臉書上指出, 衡量一個人胖的程度,最常用的是「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BMI是由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推算出來。這個指數用得最久、最廣、也最容易取得,所以世衛組織(WHO)還是主張以用BMI衡量肥胖程度。
謝安民表示,很多研究早就毫無疑問地證實了,肥胖是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冠心病、心臟衰弱、高血壓、腦中風等)的罹患危機因素及原因;但是1999年以來,不少研究都注意到,也迷惑了不少專家學者,但是到現在還頗多議論,也就是一旦患有這些病了,超重或中度以下肥胖的病人,要比體重過輕或甚至正常的病人的死亡率低,也就是肥胖悖論。
●反對的以為這些研究,都是回溯性研究,有未知的潛在變數無法矯正。更重要的是研究所用的肥胖分類(如體重和BMI),沒有考慮到對預後影響很大的脂肪分佈及體力活動和體適能。實際上有加入腰圍或體適能的研究,超重或輕中度肥胖的存活優勢就不那麼顕著,甚至消失了。
●另一派的人認為這個現象存在於很多不同的急慢性病,而且是絕大多數的報告的一致發現。所以不能說是有問題的研究之錯誤結論。而且確實有些生物學上的理由可以用來解釋超重或輕中度肥胖的好處。比如說,也許瘦子和胖子得這些病的機轉和遺傳因素也許不一様。所以胖子得的病,預後和生存率比較好,也有日本人提到「瘦型糖尿病」比「肥胖型糖尿病」糟。
謝安民指出,他曾在梅約診所(Mayo Clinic)醫學雜誌上,曾看到一個有趣的比喻,用來解釋肥胖悖論。作者說:「肥胖好比是一個壞朋友,他害你被關了。但是在監獄裡,他是個有義氣的朋友,保護你不受別人欺負。」
謝安民也認為,不要太專注於體重,胖不一定有害,肥才是問題的癥結,尢其腹部的內臟脂肪。因為分佈在腹內的脂肪,代謝旺盛,產生各種化學物質,運送到肝臓去,繼續加工,變成一些對健康有害的物質,此外腹部脂肪多的人,大多有胰島素拮抗,這兩點對健康的損害很大。
他指出,大部分的人都以為,脂肪只是具有儲存油脂、保暖和保護三個被動功能的惰性組織。其實脂肪是個忙碌的化學工廠,也是全身最大的內分泌器官。脂肪細胞分泌很多化學物質,這些物資和脂肪及醣類的代謝以及飢餓感,都有很大的關係。
脂肪是維持人體能量平衡的重要器官,在能量情況有變化時,如飲食過量、節食、運動和暴露於寒冷環境時,脂肪是最先動員起來,以維護身體功能的第一缐反應(first responder)。此外,脂肪透過分泌各種脂肪細胞素,巧妙的把身體的營養狀況傳達給免疫系統,可以藉此影響免疫功能和發炎反應。太多脂肪及隨之而來的脂肪細胞素分泌失控是一些代謝病的根源。
謝安民也提醒,體力活動和體適能,比體重多少、胖不胖還重要。「身體胖但是體適能狀況佳」的人要比「身體廋但是體適能狀況不佳」的人好。有些人雖然體重或BMI正常,但是他們在代謝上是屬於胖子那一類(腹部脂肪多、胰島素阻抗高、三酸甘油酯高等),有學者把這種人叫做「正常體重的代謝性肥胖」, 他們儘管體重正常,各種胖子的慢性病都有。
值得注意的是,謝安民表示,現在有足夠的證據,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口,不論有病無病),體重的兩端(最重和最輕的)存活率最低。
謝安民認為,年輕創業(即健康)時的理財方式,和你如果財務發生困難(即有病)時的理財方式應有所不同。美國糖尿病學會主張年輕時,血糖的控制要緊,以避免長期高血糖對腎臟、眼睛和心血管的傷害。中老年人,由於心血管疾病已造成,低血糖的危險增加,血糖就不要控制得太緊。所以保健不能像「one size fit all 」(一體適用)的帽子,要看你走到人生過程的那個階段,你有的疾病已經進行到那個程度而變通。
【謝安民醫師為退休心臟科醫師,曾經擔任過芝加哥榮民醫院的心臓加䕶病房主任,心肺復甦委員會主席。因見許多人對自身的健康管理存在許多的困惑,故想利用退休閒遐之餘,筆耕告訴大家正確的醫學和健康常識。】
本文取自:自由時報 健康網
歡迎光臨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https://apk.tw/)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