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的競爭對手是睡眠。」好一個out of box的思考模式,好一個破壞性創新的思維。這些思考模式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大數據後面的發掘及洞察。只有從消費者真實的行為數據抽絲剝繭,才能跳出被傳統框住的思考。趕快拋棄手上的舊樹藤,找到一條新的、安全的藤蔓,擺盪上另外一個山頭。──張志浩,台灣邁肯行銷傳播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
‧很多商業書籍都談論到數位破壞性創新,還有一些是講述精彩故事的專業人士指南,而僅有少數書籍真的能讓讀者一頁一頁翻下去。《泰山經濟學》符合上述三種描述,甚至還更加精彩。這本書能讓讀者了解並學習應對持續發生和即將發生的破壞性創新。——安德魯‧麥克費(AndrewMcAfee),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MIT Initiative on the Digital Economy)共同創辦人、《以少創多》作者
‧我愛上這本書了,不但非常有趣,還提供許多精彩實例和資訊。最重要的是,作者清楚傳達且充分論證了一項重要的中心理論:產業和政府不僅要從做事方式,還必須從衡量事物的方式上實現技術躍進。作者提出發人深省的連結……為什麼博物館應該向亞特蘭大獵鷹隊(Atlanta Falcons)學習,以及為什麼用GDP衡量經濟健康大錯特錯。──艾德‧維濟(LordVaizey of Didcot),英國二○一○年至二○一六年文化與數位經濟國務大臣
PRS for Music以及Spotify前首席經濟學家,他在PRS for Music任職時搶先提出搖滾經濟學(Rockonomics)理論,並曾針對電台司令的《彩虹裡》(In Rainbows)專輯撰寫文章,並且拯救了BBC 6 Music電台。任職於Spotify時,則協助重新定義音樂分類,並闡明音樂版權的全球價值。
佩奇熱愛分享知識,他的文章常見於《告示牌》、《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目前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訪問學者,也是皇家文藝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s)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