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文學學士,1978年取得文學碩士。在東京學習針灸後,進入哈佛大學科學史系並於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開始在哈佛大學任職。栗山茂久的研究透過特定的醫學史主題比較(如日本、中國、歐洲),探究廣泛的哲學議題(如存有與時間、再現與真實、認知與感覺等)。其著作《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榮獲美國醫學史學(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頒發2001年William H. Welch Medal,並已譯為中、希、西與韓文。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為慈禧太后時期宮廷中的醫病關係。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赴愛知大學、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維康醫學史研究所、哈佛燕京學社、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訪問研究。研究過的醫學史相關課題包括宮廷醫學、醫生群體、醫學知識傳播、本草、藥物廣告、法醫史、身體史、蘭學史等,對於涉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課題特別感興趣。2008年因〈大黃迷思:清代對西洋禁運大黃的策略思維與文化意涵〉一文獲得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頒贈「竺可楨科學史獎」。
張淑卿
30歲以前在臺中生活,30歲以後變成臺北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The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t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短期訪問學者、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現任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兼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副研究員、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常務監事。近年來研究興趣為國際援助對臺灣醫療衛生發展之影響、護理史。已發表期刊論文約24篇,閒暇之餘喜歡走路、逛市場。
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科學史博士。現職為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Journal副主編。曾出版專書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China’s Modern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並與吳嘉苓、傅大為合編《科技渴望社會》《科技渴望性別》(群學,2004)。研究興趣是透過醫學與科學史來理解東亞所經歷的歷史變遷,並反向探索這段歷史對於世界史的可能意義。
人類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主題以愛滋、毒品、麻風、水資源、性別、少數族群、現代性、全球化為主,重視學術研究的社會思辨價值與實作可能。主要研究成果為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中文版《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繁體版:群學,2013;簡體版:中央編譯出版社/三輝圖書,2015)。該書獲得台灣、香港、中國等地多項學術性與社會性的年度書獎。
任職於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從事護理實務工作多年包括醫院及社區,以及護理教育三十多年,對於護理師職場勞動正義極度關注,除了深入分析護理勞動條件的問題,做相關勞動與健康政策倡議外,也由性別觀點討論,護理專業知識與臨床實作之社會歷史脈絡。在美國University of Arizona及University ofMichigan接受碩博士教育,並曾於University of Illinois任教,美國社會提供了我體認「差異」的意涵。喜歡以深入觀察實作場域之活動,及報導人說故事的方式做研究,主軸為婦女身體與醫療科技。曾任女學會理事長,目前是臺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